麻风相关论文
目的:以麻风反应、神经炎、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现率和救治率,以及现症病例新畸残发生率为评价指标,评价我省现症病例管理措施的成效。......
目的:对2011-2020年云南省麻风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进行分析,为制定下一步麻风防治规划提供依据。方法:收集2011-2020年全国麻风防治......
对2014-2017年发现的6例瘤型麻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.6例瘤型麻风均有典型的症状体征及病理特征,其中男3例,女3例,年龄30~60岁,病史......
研究背景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,具有致畸残性,曾在世界范围内流行,特征性的侵及皮肤、黏膜和周围神经组......
目的:分析2010-2020年广西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特征。方法:描述性分析2010-2020年广西全区在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新......
IL-10是近年来发现的细胞素,是由单核巨噬细胞、T,B等多种细胞产生和具有多向性生物活性的强的免疫抑制因子,改变机体的免疫应答和MHC......
2例类结核型麻风病伴发麻风性周围神经病,经神经活检超微结构观察,证实有间质性神经炎改变,同时发现麻风菌存在于雪旺细胞、吞噬细胞......
目的评估Fite染色在麻风病组织病理中的诊断价值。方法将我科2013—2017年诊断的13例麻风及疑似麻风患者(临床及HE染色高度怀疑为麻......
目的分析2011—2015年中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,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。方法对2011—2015年收集的全国麻风病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......
为了进一步探讨瘤型麻风病人细胞免疫缺陷的情况,作者应用了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二硝基氯苯(DNCB)的体内试验和体外植物血凝素(PHA)......
利福平是一种有效的杀麻风杆菌的药物,可在6周左右使细菌形态指数降低到0,而其他抗麻风药物则至少要6个月.因而期望利福平;(1)可有......
69例患者行此手术。患者年龄15~62岁(平均33岁),12例为女性。结核样型8例,瘤型及界线类各30例,未定类1例。溃疡平均病期:慢性复杂性......
虽然在人麻风中首先累及皮肤和神经,但麻风杆菌几乎可在人体的每一系统尤其是网状内皮系统被检出.由于内脏比皮肤有较高的温度,它......
作者应用小鼠足垫模型研究了阿的平、氯喹和伯氨喳对麻风分枝杆菌繁殖的影响.三种抗疟药物分别混和于饲料中,每只小鼠每日口服饲料......
作者用Bhatt等小鼠足垫法(与Rees法相似)研究10例经不同时间治疗的麻风病人(BT4例、BL4例、LL2例)的皮肤、淋巴结、阴囊肉膜、鼻粘......
期刊
由于麻风患者在体温较低的部位如鼻子、手指等处病变严重,故有人推测麻风菌可能适宜于低温环境下生长.选用犰狳作麻风菌接种试验的......
在麻风病变内有脂质贮存,已为人们所熟知,但有关其他物质,特别是多糖类,其贮存与代谢的知识仍属有限。作者观察了透明质酸(Hyaluro......
期刊
朝鲜花栗鼠(Tamias sibiricus asiaticus,Gmelin)易于获得,在实验室内易于保存,寿命比小鼠长(可活3年)并已证明对结核杆菌实验感染......
本文报导用肌腱移位术重建拇指对掌功能,共计38例,其中34例用Brand氏法,3例用Thom-pson氏法,1例用Bunnell氏法。以环指(有2例用中......
期刊
作者对50例已经证实为耐氨苯砜的麻风病人用利福平长期治疗(有的已达7年之久),对其临床和细菌学进行了研究。除1例病人为利福平600......
一般认为,瘤型麻风病人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受到植物血凝素(PHA)刺激后的转化率较低。但目前研究这种反应所使用的常规方法还有一些缺......
期刊
作者于1973年曾报导,认为鼻部是麻风杆菌常在部位,也是活菌排出体外的重要地方,并强调未经治疗的瘤型麻风鼻部受累和麻风杆菌从鼻......
瘤型麻风化疗上有两个矛盾的现象,一是砜类药治疗的近期疗效是令人鼓舞的,但远期疗效则令人很不满意;二是虽然形态指数在治疗初期......
从致敏淋巴细胞提取的Lawrance氏转移因子(简称LTF)及核糖核酸(简称RNA)能使未致敏的淋巴细胞转变为免疫状态,从而恢复被抑制的细......
麻风病现代化疗不尽满意。对于促进机体抗麻风杆菌的免疫能力方面尚无有效治疗。有人认为,瘤型病人缺乏一种由遗传决定的抵抗力因......
Waters等(1974)证实,在长期用氨苯砜治疗的瘤型病人中,可能发现少量残存的麻风杆菌。利福平是一种快速杀灭麻风杆菌的药物,但不知......